【广东卫生在线】最高荣誉!中山一院成守珍荣获2021年南丁格尔奖章
今天(5月12日)是国际护士节设立110周年。
全球护理界最受瞩目的奖项、2021年第48届南丁格尔奖章的获奖者名单公布。广东省护理学会理事长、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护理部主任成守珍主任护师荣获“南丁格尔奖章”。
成守珍是著名呼吸重症护理专家,在2020年抗击新冠肺炎过程中,她率领中山一院援鄂医疗队用专业技能和无私奉献精神,护佑了武汉人民并交出了满意的答卷,彰显了护理工作者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奉献精神。
在援武汉60多天后,成守珍稍事休整,又作为中国医疗专家组成员,驰援塞尔维亚,帮助该国防控新冠疫情。她与专家组同仁先后被塞尔维亚授予“金质功勋奖章”和“为塞尔维亚国防作出杰出贡献纪念勋章”。
广东卫生在线马上为你送上她的战疫故事!

去时尚留青丝,归来满是白发。
2020年4月7日,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以下简称“中山一院”)131名驰援湖北医疗队员返回广州。飞机舱门打开,一个瘦小的身影走下舷梯。接机的同事惊讶了:“是成守珍主任,她头发怎么全白了?”医院党委书记骆腾走上去,一把抱住她,热泪盈眶。
成守珍是中山一院护理部主任,中华护理学会和广东省护理学会呼吸与危重症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护理学会理事长。58岁的她虽然头发逐渐变白,但常染着,她喜欢用年轻的姿态带着年轻护理工作者一路奔跑。在武汉前线,她全身心投入工作,没有时间打理,头发几乎全部变白。这没有减弱她的魅力,反而更让人心折。
“我去武汉时,宿舍前面几棵树光秃秃的;后来下雪,白茫茫什么都看不到;几经风霜雪雨,等我们走的时候,已经是枝繁叶茂。”成守珍说,树的变化可以看见一座城市的复苏,头发的变化则看见她的拼搏,也可以看见中山一院医疗队“打过最难打的仗,啃过最硬的骨头”的担当。
3次请缨
拿下“4个24小时”奇迹
第一次听说武汉爆发疫情,成守珍就敏锐地觉察到危机。
“一旦疫情扩大,就需要大批护理人员冲到最前线。”成守珍说。她曾参加过抗击非典等传染病战斗,熟悉医院疫情防控流程,春节前几天开始,她就天天在医院加班,组织全院科、区护士长开会,提醒护士长做好各科护理人力储备,配合医院部署人手开设发热门诊,筹建隔离病房。
成守珍还通过省护理学会和中华护理学会专委会发出倡议书,倡议全省乃至全国护理人员积极投入到这场战斗中。
广东的战斗开始不久,武汉已经进入了白热化。1月24日,大年三十,医院接到通知,要求选派一批专家紧急驰援武汉。由于提前做好了准备,成守珍迅速确定了支援的12名护士名单。
最初的名单里,成守珍报上了自己的名字,但是医院领导考虑她的年龄和工作需要,说“让年轻人先上吧”,成守珍只好留下,含泪送别医疗队员。
不久,听说国家要再次抽调一批顶级专家,其中两名重症护理专家,成守珍和ICU的护士长一起又报了名。在等待出发的时间里,在她的感召带领下,中山一院短时间内共有938名护士踊跃报名——她精心挑选了300余名护士,组建成4个梯队,随时可以出发前往驰援。
2月6日晚上9点,医院紧急召开党委会,任务更新,国家要求中山一院派遣一支30名医生、100名护士的医疗队。“任务非常急,立刻要上报名单,”成守珍说,因为准备充分,不到2个小时她就完成了护理人员集结和动员。
她自己也再一次请战:“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呼吸、危重症护理是我的专业,我带的姑娘、小伙们在最危险的前方奋战,我怎能不跟他们一起并肩战斗?”
2月7日,成守珍被任命为中山一院驰援武汉医疗总队临时党总支书记,与医疗队队长、医院医学工程部主任朱庆棠一起率队入鄂。此时,在医院的高度重视下,她和同事组织全院护士进行疫情防控培训1200多人次,不仅提升了医疗队员的护理和院感防控水平,也为本院留下了一支同样强大的护理队伍。
▲出征武汉,成守珍(举旗者)三次请缨终于成行
飞机起飞不久,她就和队长朱庆棠等讨论分工、排班以及党总支部部署。“这是一场战争,我们就是在打仗,从飞机降落那一刻起就进入了战场。”成守珍说,只有提前布局,才能完成常规条件下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我们抵达武汉后的第一个24小时,整建制接管了两个原非传染病房的普通病区,从无到有建成了符合要求的隔离病房;第二个24小时,两个病区收满100位重症病人;第三个24小时,我们开始做好有创呼吸机械通气等准备;第四个24小时,我们又在普通病房开辟具有ICU功能的‘高级生命支持单元’。”成守珍说这“4个24小时”的奇迹已经成为武汉战疫护理工作的代表作。
通过人力、物力协调,增加仪器、高端设备完成具有ICU功能的高级生命支持单元,是成守珍和她的团队的应对举措之一。它不仅大大提升了重症患者救治水平,还相当于让协和西院ICU床位扩充了25%,“有高级生命支持单元的支持,我们负责的非ICU 病区是武汉最早实施气管插管、有创机械通气、俯卧位通气的病区,也是开展有创机械通气例数最多的病区。”
当时中央电视台闻讯而来,拍摄中山一院专家的临床救治时,拍到了成守珍的背影。看到防护服上熟悉的名字,不少好友才知道她去了武汉。
深入病房
创造生命奇迹
在武汉,有些医疗队遭遇人手不足,特别是重症护理工作者不足的难题,中山一院没有这个担忧。“我们带来的是一支经历过急诊、重症训练的护理队伍,其中90%都有重症监护的经历。”成守珍说。
她本人也是重症护理的顶级专家,是医疗队最大的底气之一。1998年中山一院成立以呼吸、重症为主的内科监护室,她就进入监护室并担任护士长,从此在重症护理领域深耕多年,带领团队申报首批国家临床重点护理专科,率先在ICU建立专科护理质量评价指标,参与多项国家护理标准、规范、共识及卫生政策的制定,也参加过国家各种突发事件的应急救治工作。
中山一院接管的都是重症和危重症患者,很多人有重度呼吸衰竭、心功能不全等问题。而且新冠肺炎的临床表现狡猾多变,病情随时可能加重,这对医护人员的专业判断和应变能力是一个极大的考验。
2月13日下午1点,一名新冠危重症患者突然发生呼吸急促,血氧饱和度直线下降。生死攸关时刻,成守珍让人见识了她的技术和担当。
“马上行气管插管!”在场的医疗专家从容发出指令。在新冠肺炎患者救治和护理中,气管插管是最危险的操作,一不小心可能就会被感染。当时几位护士都抢着上,成守珍没有让时间浪费,和团队一起快速做好气管插管的物品准备和配合。穿着厚厚的防护服,戴着多层手套,对每一个动作来说都是极大的挑战。但是成守珍和她的团队依旧干净利落,行云流水般一气呵成。随后,她又和两位年轻的护士在没有耳朵听诊的情况下插入胃管留置,建立静脉通道。看着患者血氧饱和度快速回升,生命体征逐渐平稳,大家松了口气。
▲成守珍(右三)和受援医院战友共同战斗
成守珍带到武汉的护理团队平均年龄只有33岁,最年轻的护士才23岁,但是她们用高超的技术和过人的胆识,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护理奇迹。
比如,她们还为一位外周静脉穿刺困难的72岁高龄患者实施静脉中等长度导管留置术,是武汉协和西院首次开展这项新的护理技术;为一位下达了病危通知书的患者做了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解决了静脉治疗的难题。“越是关键时刻,越能考验护理技能是否过硬。”成守珍说,有人问她给团队打几分,她说,“满分!”
满分不仅要打给年轻护士,也要打给成守珍自己,她是促成奇迹的幕后推手。20年前,成守珍就在中山一院组织每月一次的全院“ICU联合查房”,由医生和护士共同查房,分享讨论疑难复杂、危重罕见护理病例,交流新知识、新技术,迅速提高护士的临床护理能力。20年的坚持,早已是收获的时刻。
2月13日的抢救,就发生在成守珍与朱庆棠、副主任医师罗益锋和护士长李智英等专家进行的联合查房时。
这也是“医护患一体化,救治康复全覆盖”模式的体现。在后方医院的支持下,朱庆棠、成守珍和团队联手策划了这一新模式,为每一个患者分配了两级主管医生和护士,根据诊疗需求安排相应的主诊专科医生负责到底,并积极开展特殊的专科护理,实施患者全程责任制整体护理模式。
“我们充分发挥多学科团队协作、前线后方群策群力、急救与治疗并重、新冠肺炎和基础病并重、护理与康复并重等举措,为收治新冠肺炎重症病人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成守珍深入病房,以精准的专业判断,不仅指导护理工作,还积极参与疑难病例讨论,为临床救治贡献了不少次神助攻。
她还喜欢和患者聊几句天,给每一名患者送上爱心小卡片。“我们强调有深度、有温度的救治和护理,不仅关注患者的临床救治,也关注她们的心理状态,加快了康复进程。”她说。
3月12日,98岁的天文学泰斗韩天芑治愈出院,老爷子激动地说:“很感谢广东医疗队,我在武汉生活了近70年,这是我碰到的最好的医疗人员。”
数据显示,从2月7日出征到4月7日返回,整整61天,成守珍和队友们一共救治患者246人,其中重症危重症比例超过90%。凭借这一卓越表现,中山一院重症救治医疗队被授予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集体称号,成守珍也被评为先进个人,载誉而归。
做新时代的“提灯女神”
中山一院支援武汉的150名医疗队员中,护理人员111名,占总数的74%。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她们一直默默付出。
“只有确保医护人员的安全,医疗队才能发挥更大战力。”成守珍说,作为带队领导和护理部主任,成守珍也一直默默地呵护着她们,见缝插针组织队员强化感控培训,每天见面都会提醒队员们注意防护、注意休息。
女性的细腻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早在出发前,成守珍便凭借专业经验,坚持带了40支密闭式吸痰管。与此前常用的开放式管道相比,密闭式吸痰管不仅操作更方便,也有助于降低患者及医护人员感染的风险。
她还抽空去了汉口医院,在汉口医院支援的护士梁朋曾在战疫日记里动情地写道:“2月15日,今天的天气格外的冷,我们迎来了一场大雪。成守珍主任冒着大雪来到酒店看望我们。她嘱咐我们在工作中要做好防护,为我们加油打气,她的声音让人安定而有力量。她就是我们的提灯引路人。”
“引路人”并不只是称赞,在繁忙的医疗救治工作之余,作为中山一院驰援武汉医疗总队临时党总支书记,成守珍每周五晚定期组织党员开展“三会一课”,强化思想政治理论武装,还借助心理疏导和康复平台“心灵小栈”等及时关心和疏导队员。党总支开展的“一花赠巾帼”等活动,也让队员感受到来自组织的关怀。
“作为临时党总支的书记,我必须想方设法提升大家的士气,保证队伍的战斗力。”成守珍说。她用党建引领抗疫斗争,让党旗高高飘扬在抗击疫情斗争的第一线。两个月,在各级党组织的关心支持下,54名医疗队员火线入党。
▲英雄凯旋,成守珍白发如雪
支援湖北武汉只是成守珍人生道路上的一个重要节点。从业39年,她取得了太多亮眼的成绩,但从未停止追求。
“护士是终生学习者,需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应对新的疾病,照顾好患者。”她说。1995年到广州工作之前,她已经在原单位做到了呼吸科护士长。来到广州从零开始,她在工作的同时,先后攻读了医学学士学位、公共卫生硕士,还参加了管理哲学博士研修班,并且在1990年代就到香港交流学习。
如今已经是全国顶级的护理专家之一,管理着3000多名护理人员的她,不仅牢牢扎根临床,还带着更多的护士往专科护士、专家的道路上奔跑。她说:“每个护士把自身的专业做好,具有为病人解决问题的知识和技术,才是专科护理的出路。”
作为广东护理工作者的领军人物,近几年她大力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护理领域的深入合作,连续举办大湾区国际护理论坛、高水平护理质量与高水平护理专科培训班等,引进新的护理理念和管理模式,她牵头的粤港澳大湾区专科护理联盟项目还入选了第二届粤港澳大湾区卫生健康合作项目。
她还与时俱进,学习各种新的“互联网+”工具,积极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今年初,她在广东省政协会议上呼吁,对“互联网+护理服务”实行标准化管理,建立价格与支付保障机制,同时建立风险防范机制,使用人脸识别技术等维护护士和患者安全。
在成守珍心里,还有太多事等着她去做。不过现在,这些都暂时让位给疫情防控。回到广州后,她就把头发染黑,然后马不停蹄地奔赴塞尔维亚抗疫。
就是2020年5月12日护士节当天,她也没有休息,而是前往塞尔维亚疫情最为严重的城市之一、距离贝尔格莱德约240公里的塞南部城市尼什,实地了解当地疫情防控情况、呼吸与危重症护理、肺康复以及医院消毒和废弃物管理等情况,并对关键技术问题进行了解答。
“中国专家的到来,给塞尔维亚带来了疫情防控的宝贵知识和经验,也给民众带来战胜疫情的信心和动力。”塞国防部部长助理兰科维奇感谢说,如果没有中国专家组的并肩作战,没有中方的无私帮助,塞尔维亚无法取得现在的成果。
▲塞尔维亚国防部长武林向成守珍授予军队最高级别纪念勋章
对成守珍来说,第一次在海外、在疫情中过护士节,意义尤为不同。“无论外在有多少光环,首先我们是护士,挽救生命、促进健康是我们的天职。”说完,她许下了一个节日愿望:希望全社会能够更多地关心和尊重护士。
报道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XS4BoGM_0pp09RATzKTxuw
报道时间:2021-05-12